对话 | 京投发展总裁高一轩:檀谷——全新的城市山居文明

城市更新 来源:界面新闻 2020-10-09 21:25
[凌镜导读]

十年前京投发展进入檀谷板块的时候,就请了最好的设计院做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并明确镇域整体开发的理念,希望檀谷保持一贯的高品质,能够给人提供整全系统的美好生活。

受访人:京投发展副董事长、总裁高一轩

界面新闻:感谢高总接受《界面新闻》的专访。我们知道今天檀谷邀请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清华大学建筑评论家周榕、量子体育副总裁游央等各界嘉宾来定都阁参加“檀谷论今”文化沙龙活动。山居市镇是我们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您觉得檀谷正在塑造怎样的新城市概念?

高一轩:京投发展一直扮演着城市区域更新的参与者角色。十年前京投发展进入檀谷板块的时候,就请了最好的设计院做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并明确镇域整体开发的理念,希望檀谷保持一贯的高品质,能够给人提供整全系统的美好生活。

这个理念到今天依旧初心未变。因为北京很少有一个市镇级别的区域,同时拥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我们不能辜负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禀赋。

在北京做市镇最难的是做定位。今年,檀谷在定位上发生了一些改变。倡导生活方式的小镇在北京比较少,而我们对于檀谷的定位就是要做生活方式小镇。确切地说,是“城市山居,学园市镇”。

“山居”就不用说了,檀谷位处西山,自然健康的环境是天然禀赋。“城市”是因为这里身处北京,距离市中心非常近,到西二环行车只有约25分钟。

“学园”则是指檀谷会营造非常浓厚的人文生活方式。北京西部正好是人文氛围非常浓厚的区域,高校和研究机构林立,北京西部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非常深的,海淀本就是教育重镇。教育业本身跟生态、绿色这些区域发展理念很契合,跟门头沟生态涵养的功能定位也可以完全融合到一起。

今年6月份,清华附中十五年一贯制的教育系统在檀谷成功落地,不久还会有一个高校搬到这附近。

界面新闻:京投发展在檀谷已经深耕多年。有一种说法认为,从市中心到市镇15到25公里的距离是最恰当的,拿纽约、曼哈顿和维罗纳对比,您觉得檀谷和北京市区的关系是怎样的?

高一轩:细数国内,做得好的生活方式小镇是有的,但如果想在北京周边体验到,无论是山居还是海边,至少需要两到四小时的车程。这个距离限制了北京人出行的频次。

檀谷距离西二环也就是约25分钟的路程。为什么叫“城市山居”?首先就是从距离上,檀谷能够提高人们到访的频次。甚至有时候突然想来,开着车就过来了,这种选择上的自由给了人们很多空间想象的可能性。

西山,是北京境内最接近市区的一片山。北京人对山有非常浓厚的感情,特别是西山。西山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历史遗迹。西山板块的崛起,代表了北京人对这片土地的向往。随着城市发展,我相信西山的价值会被越来越多北京人发现和认同。

界面新闻:京投发展对檀谷这片区域的发展,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来讲做了哪些贡献?

高一轩:城市更新不可能是一家企业能够完成的,势必是和市区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比如当时政府修隧道的时候,我们提前和政府采用了PPP的方式,把市政管线铺设随着隧道一起进行。

隧道的开通、市政管线的铺设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来讲,为这边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比如,自来水、燃气、基本设施、卫生条件和冬季取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居民们过上了现代山居的生活,老百姓满意度很高。同时,我们打造了檀谷这个北京独一无二的山居小镇体验,创造的居住环境、商业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居民和商家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界面新闻:“檀谷论今”文化沙龙的主题是《疫情之后,生活何为》。我们曾经在「城市更新力」专题里采访过北大教授张颐武,他说北京封城这半年,大家既不能聚集,也不能流动,导致了近半年要生活在自己的房间里,对整个生活已经看腻了,对生活和宜居有了新要。对这些新的客群需求您怎么看,我们有什么可以做的?

高一轩:我们在疫情之后对六千多位客户做了客研,希望知道疫情之后,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哪些矛盾,会有哪些产品和服务的短板暴露出来。

其实人们的新需求并不难发现。疫情期间,我们被手机屏幕隔成一个一个孤岛,人们的时间被线上交流和沟通切成碎片。但是人们心底是希望面对面交流的,希望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我们应如何回应这种需求?我们觉得打造一个职、学、住、娱一体化的生活小镇,营造人与人互动为主的高品质生活体验空间,这是京投发展为檀谷做全新定位的底层逻辑和时代背景。

我觉得,把这个底层逻辑看透了以后,就会发现未来需要终身成长式的生活、不断学习的生活。疫情给社会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也给檀谷商业模式转型,提供了特别好的契机和方式。当然,营造檀谷不是我们一方可以做成的,还需要很多合作伙伴、生活方式运营商加入进来。

界面新闻:疫情后,很多社区商业推迟到5月底才真正开放,可以说城市文明一定要解决商业文明。商业和低碳经济需要怎么做才能重启?不能把所有商业都困在商场里,每一个社区的商业和商街都是组成城市文明的一部分,我们是怎么理解商业和商街的?

高一轩:美国70%是社区的MALL,由不同节点形成体系。如果跟发达国家比,国内大型集中的零售式商业太多了,这些大型的商业MALL把所有的需求集中到一个区域,辐射能力很强。但是街区式的商业能够给人更强的邻里感,也有更多人际互动的空间。

在檀谷这样的山居小镇里喝咖啡,和在大型商业MALL里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总书记提到“乡愁”,烟囱飘出炊烟,建筑和灯火亮起来,有一点点小的喧嚣,那才是一种家的归属感。我们怎么把这个东西打造出来?让大家一到这就觉得到家了,而不是冷冰冰的房子和商业街区?归属感是我们要去努力打造的。

北京还没有这样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北京独一无二的,可以高频次来往的城市山居彻底打造出来,让大家心有归属,这个是我们要追求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