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传习创始人彭文晖: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核“传”下去

城市更新 来源:界面新闻 2020-10-09 21:30
[凌镜导读]

所以“传习”也从一个品牌名字,衍变成了我们设计当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界面楼市】

您能简单介绍给我们介绍一下“传习”本次的策展初衷吗?

【彭文晖】

“传习”其实是一个设计师品牌。8年以前在我创立“传习”前,是一家设计公司,专门从事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文创礼品出版。但因为我个人酷爱传统家具和传统文化。希望把传统家具里面的更多可能性,带到现代生活当中来。因为我认为光在现代当中去做设计的话,并不能挖掘到传统的根本,唯有到深入传统的结构中,才会有所收获。

做中国家具如果没有结构支撑的话会很难,因为中国大量传统家具是榫卯的,一个最大的智慧是在榫铆结构上面;另外一个是造型问题,造型演变至今肯定有所变化,所以本次设计周这个展览我们破天荒的做了一个以变化应对变化的主题。 

我们潜移默化的在考虑一些持久性和多变性的平衡。为此我们做了很多模块性的设计,通过传统榫卯结构的方式产生一些活塞的扁平化状态。我觉得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在长久的使用过程当中,能做到一种应对变化的适应,所以今天这个主题我们就用了“适应”这两个字,把我们以往对结构和设计的理解传达在作品里面。

我们把椅子的椅面变成了可拆卸分离的。它可以是传统的表达,也可以是现代的呈现,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它可以是冬天和夏天之间的区别,也可以是餐厅或者茶室的区别,这种转换也是非常节能环保的。它在变化当中不仅便于制造生产,如使用不当弄坏破损也便于更换,因为它是一个模件模块化的设计方式,同样这个屏风也是同理。

【界面楼市】

想请问下彭老师您是第几次来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是怎样的缘分让您和设计周产生合作的?

【彭文晖】

我一直在北京做设计,从业的25年间我对平面设计圈、室内设计圈、建筑设计圈都比较熟悉。这是我们第二次和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北京合作,北京国际设计周对于在北京做设计的人肯定不陌生,之前每年都会有一些不同的展邀请我们参与,前年设计周世纪坛的主题展——永续设计,我们也被当成其中一个重要的设计被展示。

【界面楼市】

界面今年有一个专题叫中国城市更新力,您觉得永续设计也好,可持续设计也好,东西方的设计交流也好,在城市更新当中它能发挥什么样的角色?

【彭文晖】

其实所有的一切更新都躲不过人类发展的规律,纵观历史,唐代也会使用汉代的东西,明代也还会使用唐代的东西,但他们之间却文脉相连,其中的内核含义是连接的,这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直存在的现象。但如今社会变动太大了,它不再是明代或者清代那么简单,它已经和世界同步了。用过去的静态思想来考虑我们现在的器物,现在的审美是远远跟不上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已经成为世界当中的一份子了,过去可能是分割的状态。

在设计上面,东西方设计理论之间的融合,还有地缘文化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忽略几千年的传统,我希望把这个东西延续下来,融入现在的生活方式和现在的审美,去掉无谓的装饰,在设计当中体现装饰和内涵就已经足够了。

 【界面楼市】

最后您能再讲解一下“传习”这两个字吗?为什么选这两个字作为您品牌的名字。

【彭文晖】

“传习”是希望作品里面有内核和人文的东西,也有现代功能的东西。如果按照传统的理解的话,这个小凳子的面不会是这样的。这是为小朋友的小腿设计的,木质的边缘会很柔软,我们会尽量体会使用者的感受,这是现代设计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以人为出发点的。

如果我们没有对现代设计的融入,没有深入到实践当中去制造,我们做不出这样的作品来。我想体现融汇古今的这样一个理念,这里面有旧的传统的榫卯结构,也有新的东西就是这个磁铁,他们通过结构构成的方式,把这样一只小凳子搭建起来。

所以我自发地会想到“传习”两个字,在论语里面就有一句“学而时习之”,当中国在某一种文化开始要走下风的时候,就会有些人去振兴这个领域,“传习”我也融汇了儒家和道家的思维,我觉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传习8年的实践中,我们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小设计贯穿在所有的作品里,虽然理念很小,但未来这些结构会变成更大型的户外家具也不是没有可能,所以“传习”也从一个品牌名字,衍变成了我们设计当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