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界面楼市】
今年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第11年,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主标识设计出街了,先请您介绍一下这个设计的初衷吧。
【王昱东】
因为今年是设计周一个新的十年的开始,很多设计周的老朋友都看到北京国际设计周换标了。之所以换标也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在标识的应用上,原来的标识虽然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它的延展应用是一个平面化的,所以为了适应现在大家都不在纸上看设计周了,越来越多在手机上看设计周,所以我们做的 logo是一个动态的,以后会一步一步地呈现出动态的更多应用。
大家还能看到另外一个也是从寓意上的变化。因为最早做设计周logo的时候,第一个是强调了有汉字,北京国际设计周几个字是有的,当时是非常希望大家知道中国也有设计周了,这个设计周来自中国。然后外国朋友看到上面的汉字,看到下面的英语,看到有北京二字,便会知道这是来自中国的设计周。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应该只有香港有,大陆还没有设计周,所以这也是一个有益于认知的标志。
再有,原来设计周的 logo是一个对话框,实际上强调了对话。因为从最早做设计周的时候,确实所有的不论是媒体还是观众都在问我们什么是设计周,设计是用来干什么的?这类问题非常多。所以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是对话,设计周要跟所有的人去对话,设计要跟公众、要跟产业去对话。
我还记得我们第一届设计周的主题展,叫设计也是生产力,要向大家说明设计实际上不光是画个画,它是一种生产力。所以老的logo是在这样的一个语境下产生的标志。那么到了今天,应该说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去“说明”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周,很多观众朋友都已经比我们更懂设计了。
另外它更像这座城市。它里面融入了北京天坛的元素,也融入了北京街巷的这种脉络,应该说它更加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了。所以说从对话到融为一体,这十年我们已经完成了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
【界面楼市】
是的。我们看到今年北京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了83%,服贸会也选择了在北京召开。我们知道全球服务业的占比大致上超过了70%,然后发达国家在80%,这也侧面验证了北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结构改革也初见成效。在这里我们想请您谈谈设计周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在新时代有什么样的使命?
【王昱东】
应该说新时代的使命从设计周本身上来讲,我们也有几方面的变化,一方面设计周从今年开始,从原来的扁平的10个板块,我们今年变成了5个单元。从单元的变化里能看出来,我们希望在学术建设模块,有公众活动,有产业合作,有专业赛事,有服务平台等有一些变化。这样的单元化的设置,让设计周本身更加立体,并能够分成几个不同的层面去发展。
原来设计周是活动为主,但实际上最近的四五年设计周的服务功能在日益强化。比如赛事单元,我们全年都在做比赛,在设计周上颁奖。今年在线上开展了全球的设计海报征集,七八千名设计师参加,设计出2万多幅海报,实际上是非常大的一个举措。我们把这些海报翻译成了各国文字,让各国的同行们去传播使用。包括像咱们北京到武汉驰援的医疗队回来,一晚上好多设计师们做了欢迎的海报,在全市的所有公交上,机场、地铁、公交车,包括楼体广告去传播。
通过这样的组织,我们看到了团结在设计周周围的设计师,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响应性,能够实现非常快速的集结,非常有协同意识的去工作。
【界面楼市】
是发挥了我们原有的线上平台的巨大的作用。
【王昱东】
是的。这样的作用应该说在这几年逐步凸显出来了。包括现在的扶贫,为什么要在设计周推进扶贫?实际上也是在发挥我们的号召力,让设计师来广泛地参与我们的社会最热点,也是最需要设计的地方。今年我们的主题展叫做设计扶贫中的创新设计,把这些全国的相关的案例集中在了一起。
所以应该说整体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当然也跟北京本身城市的产业功能的变化息息相关。经过了几轮的城市更新,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现在北京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首都功能是什么?应该说包含了总体规划中的四个中心建设,文化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这三个中心的建设,设计周都是领导小组所关注的重点项目。所以在服务功能里头,我们现在发现设计应该是北京能够给全国提供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服务,并且也在向全世界输出设计的服务。
在前天的设计周开幕式上,杜飞进部长已经公布了北京2018年可统计口径的设计产值是2800亿。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对吧?我们设计师的人均产值是过百万的,这已经超过了科技行业的人均产值了,中关村大概在50万左右。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我们说我们要变成50万设计师?还说我们加强全球设计资源的调动性?还是说提高它的人均产值到200万?这可能都是设计周要去跟大家探讨和推动的一个话题,就是我们感受到的非常强大的使命感。
【界面楼市】
刚才您也提到了非首都功能疏解,那么2020年也是北京棚改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然后会由棚改转变为旧改,正好今年我们的主题也是“民生之维”,我们理解民生之维中包括了居者有其屋,包括了城市的商业文明建设,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提到城市更新,您觉得这两方面对于城市更新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昱东】
应该说城市更新跟设计周是有不解之缘。北京国际设计周从一开始就在大栅栏对吧?后来的白塔寺、前门、十刹海,在各个地方都推动城市更新。很多北京的城市更新场景里,都留下了设计周与设计师的身影。
从这个城市中心来讲看,我们去年的城市更新主题做了第一次展览——新生于旧。传达了设计周在城市更新上的一个理念。今年的设计周城市更新的题目是叫做“经之,营之,生生不息”。我们强调城市更新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艺术,更不是一个建筑改造的实验,要让这个城市能够生生不息地存在下去,更加的繁荣发展。能够让这个城市里面所有的人,不管是永久居民,还是临时居民,甚至是旅游者,都能够有一个更好的体验。不论是它的安全性、舒适度,还是其他的更人性化的要求。所以今年更佳强调经营,实际上观察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疏解腾退之后,在城市更新的建筑改造完成之后,我们有没有人? 我们的人去哪里了?人是不是还过得比较舒适?我们的城市是不是有适当的饱和度,这个都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再回到线下商业的问题。实际上改造的空间一部分用来满足原来缺失的公共设施,比如说像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医疗救治点,甚至消防所使用的空间之外,我们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商业能够进入到这个城市的机理里面去。就像青山周平说我们家的冰箱是在我家对门的,为什么?对门是个小菜铺子。那天我见到他,我就问他“你们家冰箱还在吗?”他说冰箱好像拆掉了。所以实际上在把它改到整齐之后,我们需要用更大的精力去把它变得适用。
所以现代商业的这种发展,包括Shopping Mall的发展也会需要有所改变,让他能在城市机理层面去发挥作用。现在的胡同小区里有很多地方开咖啡厅和实体书店,但可能随着这样的进程,多样的商业应该重新回到改造过的空间里头去,重新回到城市空间里。可以肯定的就是,不能只有大型的商超和郊外的shopping mall,我们也要有深入到胡同和社区深处的菜市场,书店、小百货,甚至说蛋糕房,这种都是老百姓生活所需要的。
【界面楼市】
城市当中也应该有夜经济的酒吧这些部分组成城市的文化。
【王昱东】
没错,夜经济现在也是当下非常热的话题,怎么样让这个城市的夜晚明亮起来?在这个方面西安一定程度上带了个头,大唐不夜城是真正的成为了网红。而且给西安旅游的产值增加了几乎两倍。所以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特点,北京的老城区也应该保持适度的热闹,但不能说完全变成不夜城,适度是很重要的。同时北京也有些区域需要不夜城这样的地方,我们看通州很快会见成效,环球影城的建立会给我们的夜经济带来一个非常强劲的目的地主题。同时现在正在建设的张家湾设计小镇,也已经提前考虑了它的夜经济成分。以后北京的创意人群也可以选择到张家湾去过他们的夜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