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汇集城市发展思考的“C20中国城市更新力”系列专题报道已经持续进行了四年。几年来国内外的财经触角纷纷指向产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一大批发展题材如中国制造2025、工业 4.0联盟战略和新社群建设等国家级的概念和世界性的趋势不断涌现。在产业更新的主导下,不同社会之间的组织形式也不断更新,城市生态正在迭代,人们的相处方式也被重新设计。
基于此,在关切联合国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背景下,我们与北京国际设计周和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城市馆联合策划,自2019年开始了C20中国城市更新力系列选题,关注大设计与人类组织关系的连接。
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和固有政治形态面临空前压力,变革一触即发。在改革红利与新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切合的背景下,如何使发展更具备增长包容性?如何让产业政策贴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全球化理念的中国模式未来将继续哪些道路?城市经济如何有效带动城市更新?未来我们将继续带着这些问题聚焦各方财经观点,记录时代智慧。
本期受访来宾:桐曦资本董事总经理周杨
Q:感谢周总接受我们的专访。之前我们收到很多投资者的问题是关于当下创投圈子的成长动能的,这是与投资的阶段性相关的一些层面,想首先请您谈谈这个问题。
周:从投资的阶段来看,一般会分成早期投资和中晚期投资。早期投资里面有一类是创业投资,包括我们经常谈到的天使投资。我们自己所选择的方向是中晚期投资,也就是说我们所选择投资的公司或者说标的企业是偏成熟期的。它可能处在成长过程当中,目前处于一个爆发期或者爆发的前夕,也有可能它处于一个不论在盈利方面、市场占有率方面,还是企业管理能力方面都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企业,但这样的企业未必一定是上市公司。我们之前投资过很多这样的企业,其实都属于行业里面的细分龙头,目前来看都是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
Q: 这些细分龙头企业,有一定填补市场空白的功能,有人说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解决市场上现实的问题,它就永远成长不起来。我们现在的观点还是这个方向吗?
周: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可能更需要做的是聚焦,因为每一个投资人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团队,但是每个团队的方向和聚焦也都有自己的专属。我们聚焦的领域,一个是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另一个是智慧出行,包括车和路两个方向。所以我们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在半导体领域以及智慧出行领域的成长期项目以及成熟期项目的投资人。
Q:有很多圈内人都说,在中国做创投或者说做投资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心结,一方面希望这个市场越来越有发展,同时另一方面也受到一些限制。您觉得这个行业当中还有哪些痛点?
周:说到痛点,那些已经成功的投资人,或者说目前处于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期的那些投资人,不论是一个项目或者一个企业的创始人,还是说一个高管层面的实控人,我觉得可能都在自己所管理的区域里面面临着一个痛点。那就是作为一个创投的投资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创投。我的理解是只要所选的企业目前处于一个创业的阶段,那么你做投资就是创投。
比如我刚刚说的那些早期和中晚期的项目,哪怕目前已经是一个上市公司,而且在全球的细分市场占有率已经是排到了第一第二第三,或者是技术的能耗已经是达到非常高的状态了,但是依然是属于一个创业的状态。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全球现在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整个技术市场的迭代更新,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源的占领,以及发达国家关于资源的交换,都会导致各行各业都处于一个急剧的变化期。一个公司即便在已有领域里,已经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状态,依然需要开拓新局面,就像今年我们看到了中国邮政开始卖了奶茶,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状态了。我觉得不管是央企、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已经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占有了一定资源,或者说触角已经有了很多如毛细血管一样的分支状态,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这些资源再去布局那些没有触及过的行业。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这些行业本身就是国计民生所必须的。由于你的参与是否能比其他企业带来更好的效果,是否能更大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意义。
Q:曾经报道过的光伏产业的中概股遇到过双反调查,使行业出现了非常大的波折。这些市场经验对当下行业有哪些借鉴意义,您怎么看半导体行业在中国发展?
周:半导体领域是我们整个投资领域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块,在这个领域里已经聚焦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最早整个团队是以做跨境并购为主要业务,而我们现在团队已经聚焦了很多从产业公司里面出来的,可能本身就是半导体行业和产业链的工作人员,可以给到我们的投资团队一些赋能。
我们对于半导体整个行业的方向、布局和定位是紧紧跟随国家的战略布局走势而定的。为什么我们会选择半导体这个方向呢?因为半导体是整个工业化互联网和国家产业升级,包括很多我们能看到的,比如智能化设备、城市基建,所有的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小到日常用到的手机,大到航天照明、飞机、军工、LED……所有底层的大脑核心都是芯片。而我们所说的半导体其实是指集成电路,集成电路芯片是我们目前最卡脖子的一个痛点。
针对痛点,我们认为目前最需要做的是紧跟国家的方向,把我们的资金、精力,包括时间都布局到能够解决这些痛点的方向上,这是跟我们的投资理念高度切合的。目前在半导体的领域里面会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真正的解决卡脖子的痛点,从上游——核心技术出发,核心的专利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包括工业领域、互联网领域、日常应用的手机、汽车所有应用的底层芯片领域展开。目前很多核心技术在海外,而我们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着重于做跨境并购,海外收购。在这些完成的海外并购里面,我们更多的是一个发起人或组织人,组织大量的国内资金去欧美并购。包括一些IBM产业链关联企业,目前市场非常有名的一些半导体的项目,最早都是由我们发起收购。收购之后,100%的股权权益、所有权,包括知识产权全部都成为中资企业自主所有,使这些企业变成中国人所持有的企业。虽然说企业的总部依然可能会在海外,但我们成为它100%的股东之后,就会把它所拥有的核心专利引入国内,在国内建厂。
第二方面是大力支持国内的自主研发,我们利用自己的团队、技术,对国内一些已经有的核心厂商,进行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和产业扩产方面的投资。投资之后这些厂商就可以承接国家级重大专项实验室的功能,而这些企业未来会在半导体领域,特别是在技术端、材料、设备以及部分应用端,形成自主技术。
总结来看,我们一方面做的是海外核心技术和厂商的收购,另外一方面是对国内自主研发的支持。从海外收购回来的这一批企业,每个项目的前期收购资金可能都是上百亿的规模,而且这样的一个项目时间周期会非常长,却可以为我国引进半导体领域的产业巨头。而自主科研的这一批的项目,说实话目前都处于探索期或实验期,但很多国内投资人依然会毫不犹豫的来支持这一批国产公司。
Q:是的,这是关系到高端芯片供应链的战略安全问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却意义重大的事。接下来我们说说智慧出行,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来说,越大的城市越容易先行试点新技术的应用,您能结合北京说说这个领域的发展吗?
周:在我看来整个北京的智慧出行布局算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可能是因为北京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上原有的旧基建已经是非常成熟了,在旧基建的基础之上,更新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大脑的建设,可能是需要非常大的财力物力,包括整个城市设计的更改。
智慧城市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块是智慧出行,因为我们这个城市是流动的,每个人每天都要在交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如何缩短人在交通上花费的时间,如果不得不这么做,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个时间,就是智慧出行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智慧出行是结合着5G的发展和布局,是人、车、路、云四方面的结合,这是未来智慧交通打造的一个基础。特别是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如何把我们路上的这段时间变得高效,变得智能,这就是车和路之间的协同问题。我们每天上了车,在车上面的时间可能是有限的,如何把车上面的时间变成自己的时间,这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车上可能会处理工作,会接打电话,会刷抖音,会跟家人通话,如果要把这个时间变为高效的时间,就不得不在车上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会更希望这辆车,是一个智能化的交通工具,这个时候自动驾驶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目前我们说的自动驾驶可能不仅仅是新能源车的自动驾驶,更多的是围绕着燃油车在做自动驾驶。
Q: 比如说丽泽金融商务区,一直处于一种封路状态,它其实就是一个城市更新的基建的翻转。很多的人开玩笑说我上小学的时候这个路开始封了,现在大学都毕业了,这路还是封着的。您觉得是不是在老城区大面积布置智慧出行,需要这样一个集中封闭、开发的转变时间?
周:短期之内,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测试的区域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区域,但长期来看一定不能是一个封闭的区域。不管是丽泽商圈还是北京的其他商圈,如果最后只能在封闭的区域里面实现智慧化社区或者智慧化交通之间的串联,那这一定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我们认为底层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技术的升级。技术升级之后,比如说我们在的楼盘,社区本身可能会与外面其他社区会成为一个大脑之间的串联。我们这个社区本身就可以打造为一个智慧社区,智慧社区会有一些中央控制领域方面的设计,比如说像物业,像中央系统。中央系统指的是居住环境里面的中央系统,包括像新风,灰水处理与循环水,居住环境与外面的噪音、光线的隔离等等,其实这些都非常重要。在中央集成的物业系统控制之下,可能整个社区又会变成城市的一个点,这个点在智慧交通的串联之下,让整个城市形成多点集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智慧的城市布局和建设方向。
Q:通过技术来打通封闭,这是我们对待封闭的态度。对于居住也是希望它能够成为整个智慧出行或者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您觉得对于一个住宅来说,它的智慧属性最重要的是哪些或者说您更看重哪些?
周:我觉得居住的地方,首先要满足的最重要的一个属性就是舒适,这是每个人体都能会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功能。如何体现出这个舒适度,智慧化或者科技承担的是大脑的角色,屋子里面会有中央系统,中央系统指的是物联网的一个概念。每个公司里面会有自己的一个系统,比如说在这个屋子里面,我们会做一些智能化硬件的安排,这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说整个屋子会有一个居家助理的角色,居家助理就是一个虚拟的机器人,它就是一个中央管控,每天回到家之后,你跟他打个招呼,他会跟你说欢迎回家,然后你会跟他说,麻烦你把电视打开,麻烦你把微波炉打开,把什么加热……我觉得人和机器之间的交互是非常重要的。
Q:从硬件设计上来说,您觉得对于您来说一个什么样的空间设计是您所需要的?
周:我觉得书房必须够大,书房上面最好是有天窗,这样就能够看到星星或者看到下雨。我们在晚上工作的时间会比较多,晚上会有跟国际合作伙伴的电话会议,也会有一些需要加班的情况,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般工作效率都比较高,所以第一是希望书房要足够大,然后在比较大的书房里面,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些智能化的设计。这个设计最好是跟整个屋子是串联的,比如说有一面墙整体就是一个电视,这个电视又能和电脑屏幕相联,在大屏幕上会分隔出来几个单独的屏幕这种的。
Q:您说的正好是之前几个受采访人中一个男主人的要求,那么从女性角度出发,能请您说说一个科技圈或者是创投圈从业女主人对房子有什么要求吗?
周:我觉得对于任何一个女生来讲可能都一样,就是希望自己的衣帽间要足够大。我认为整个房间里面最重要的是三个区域的布局,第一个是客厅,第二个是书房,第三个就是衣帽间。客厅是我们会客的地方,会客地方至少应该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休闲区域,会有沙发、电视、有茶台,这是我们跟朋友沟通的一个地方。另外一个是比较安静的会客区域,这个区域一定要有比较好的光线照明,但这个区域一定不能放电视,它是一个单纯的沟通区域,要求相对比较安静,客厅里面至少要划分了这两个功能区。再说第二个区域,也就是书房。书房要足够的大,刚刚我说了最好能在屋子的顶层,能够有比较大的落地窗或者说天台,能够看到外面这种的,这是对书房区域的要求。第三个区域就是衣帽间,可以没有很好的照明或者说比较好的采光,但是衣帽间一定要有足够好的设计,用比较巧妙的方式实现衣物、包包和鞋的分隔。
Q:如果这个房子都已经按照您的理想设计好了,您觉得您的朋友会愿意过来吗?就比如丽泽这个区域会吸引什么样的圈层客户呢?
周:我觉得可能是那种首次买房的人群,比如刚刚置业的30岁左右的年轻人,可能会比较喜欢这样的一个现代化设计,然后有适当的科技属性,距离交通主路又比较近,而且年轻人对健康的观念也比较现代。很多人认为健康的住宅首先必须要保证的是环境,最好要围绕着社区有绿化的设计。社区里面不管是别墅区,还是公寓区,小区里面的绿化都非常重要。如果是公寓的话,我认为更好的一种设计是在不同的楼层之间会有一些绿化。再有就是近期关于恒温恒湿、新风系统这种技术的运用。我觉得恒温恒湿恒氧,应该是当下中等品质以上的楼盘必备的一个基本条件。
本章采访:李瓦罕 专访编辑:亓心